《海南师范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6-09-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在很多中学老师口中被描绘成了自由、开放的地方。很多新生满怀新奇地憧憬着大学生活:各式各样的课程,多彩缤纷的活动,五湖四海的朋友,不用每天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地刷题,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远离父母的唠叨。大学也的确如此,只是无论在什么阶段,有一样东西是永远珍贵而且一去不复返的,那就是时间。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2013级学生赵玉顺的大学生活或许不如其他人那样丰富,那样疯狂,但他的大学同样绚烂。

赵玉顺:以书为侣,生活静美绚烂

书的灵魂在于思想


作者:■本报记者:赵奕尘








  今年大四的赵玉顺刚入学的时候和所有新生一样,兴奋激动充斥着整个身心。然而兴奋与激动总是不能长久,在激情消退后,内心就会被迷茫和空虚占据。有的人选择加入学生组织学习技能,有人吃喝玩乐肆意放纵,而赵玉顺选择了一种“孤独”的方式———与书相伴。“人空虚的时候总会找点东西去填补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一样,我恰巧选择了阅读。”其实,在这个“恰巧”下,缘分在冥冥之中已经注定。
  大一的时候赵玉顺遇到了中文系的两位老师———张伟栋和梁建东。赵玉顺和这两位老师的相遇让他觉得没白来海南师范大学一趟。两位老师智慧而博学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赵玉顺,那种让身上发光的神奇能力将赵玉顺带进了阅读的殿堂。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虽然无法行万里路,但也要读万卷书,赵玉顺阅读最疯狂的时候是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大三以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阅读的时间不如以前多了。时至今日,赵玉顺读的书已有上百本。赵玉顺很少读电子书,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他已上高中,早已习惯纸质阅读的他觉得电子书有一种违和感,不如纸质书那样来得习惯。
实习和阅读是赵玉顺在大学里最大的收获,而这两者又息息相关。阅读为赵玉顺带来了优秀的文字表达和对事件的深度分析能力,而实习又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书中的精髓。赵玉顺一直有个梦想,成为一个新闻作家或者文学记者,新闻和文学对他而言是很重要的东西,也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赵玉顺偏爱在下午和晚上坐在自习室静静地阅读,每每读到精彩或者触动的地方,就会停下来,合上书,冷静地思索。他的旁边坐着同样安静读着书的,相知相爱的女友。赵玉顺也时常参加书友分享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着所悟所得。他说,阅读对他的影响很大,没有阅读就没有现在的他。
  在纷繁的大学校园里,阅读中的赵玉顺不仅不会寂静冷清,反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上演着同样的绚烂缤纷,一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绚烂缤纷。
  即将离开校园的他,回首过往,不禁感叹以后工作了很难再像大学一样有充足的时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越临近毕业越懂得时间一去不复返。“大学一定要多阅读,多健身,多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千万不能浪费时间。”
  大学会给你很多选择,但这一个个选择影响着你今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玉顺认为一本书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才能称之为成功,纯感情的滥觞只是文字垃圾。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哲学,只要能充实自己,赵玉顺都会阅读。小说戏剧之类的他一般都是一次读完,哲学诗歌和一些历史性、学术性书会分几次仔细阅读。
  好的作品中存在着至少两个向度的时空,向内剖析人性,向外探索世界,赵玉顺觉得萨特的《死无葬生之地》很好地诠释了这两个向度。几个人物被设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往往封闭的环境更容易暴露出人性。这部戏剧将几个人之间的相互猜忌、疑虑冷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即使他们曾是宣誓一起战斗到死的战友。“人性是善恶并存的”,别把人想得太好,因为它是人;别把人想得太坏,因为他是人。
  针对现在泛滥的“心灵鸡汤”,赵玉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心灵鸡汤”最初出现的时候还是一个正面的东西,可以调节人的一些情绪。但是喝多了就会出问题,使人渐渐麻木。许多人读完之后会立刻觉得自己懂得了某个道理或充满了能量,但这种所谓的顿悟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又会陷入之前的困境中。

海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19次访问,全刊已有1306036次访问